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原超声诊断室、超声诊断研究室、超声诊断科)创建于1958年,奠基人为中国超声医学先驱者徐智章教授。超声科是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强主体),上海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超声医学与工程研究所重要组成部分, “985”工程复旦大学重点学科, “中国上海中山-美国费城杰弗逊超声教育培训中心”,国家级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超声造影培训基地。多年位居全国医院最佳专科排行榜第三位,华东地区第一位。学术带头人王文平教授,现任主任徐辉雄教授。科室现有医师52名、技师2名、护师2名;教授 2人,主任医师 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4名;多人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上海医学会等超声专业主任委员等;多人获得国家杰青、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杨帆计划等人才项目。全科分为住院部超声、西院门诊部超声和东院部超声3个诊疗区,拥有各类进口和国产高端彩色超声诊断仪器 40余台。设立腹部超声、浅表及血管超声、妇产科超声和介入超声 4 个亚专科。开展常规腹部、浅表器官、血管、妇产科和经腔内超声,并具备床旁超声、术中超声、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三维超声、MRI融合导航超声造影等技术,开设介入超声特色微创诊疗。获得多次中山医院临床新技术认证和应用推广奖。参与指定多个国际和国内权威临床诊疗指南。主编/译多部中英文超声医学著作,参编多部医学教材和医学科普本。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成果二等甲级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等。
医疗特色
超声科开展了许多国内开创性工作。1958 年,最早开始进行A型超声诊断研究。1960年,率先在国内开展手动接触式B型超声成像进行临床应用诊断。1961年,最早用 M型超声心动图研究二尖瓣病变,并率先研制成功 M 型超声心动仪(原名:超声光点连续扫描仪)。1962 年,国内最早开展多普勒超声评估再植肢体动脉血供。1978 年,研制成功“维生素C-碳酸氢钠”超声造影剂,为国内首创,对诊断多种心脏分流性疾病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率先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腹部疾病和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我院超声科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不断开展先进前沿临床新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造福。
1960年至1962年协作研究及自制早期手动式B超(ABP型)、M型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血管诊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