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室医疗水平 肝肿瘤外科诊疗模式以一切方便病人为出发点,在保证周一至周六科室均有专家或普通门诊的情况下,设立提前预约形式的高级专家会诊,并开展固定时间的门诊治疗、特色门诊和互联网医疗,如肝移植随访、转移性肝癌多学科会诊等。对于疑难杂症患者,利用本院优势,开展多学科会诊,提供包括手术、靶向、免疫、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围手术期重视快速康复理念,缩短病人就诊周期,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患者前来就诊。 在注重医疗质量的同时,专科手术量每年5000例以上,腹腔镜肝切除手术量每年1500余例,总数累计超过5000余例,是世界上开展该技术最多的单位,在困难部位肝段切除及大范围肝切除术积累了丰富经验。科室成立至今已积累了数万例的肝癌手术临床经验,近3500位肝癌患者术后生存超过10年,最长的患者健康生存超过54年,肝癌行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达68%,居世界领先地位。本专科迄今已开展各类肝移植手术近3000例,其中符合“上海复旦标准”的肝癌肝移植5年生存率接近80%,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第一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已健康存活20余年,上海市第一例成人-成人亲体活体肝移植受供体术后均已健康存活19年。由樊嘉院士牵头全国70余位专家、周俭/孙惠川/王征教授等执笔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指南(2017、2019、2022年版)》已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全国发布,并在国际肝癌权威杂志《Liver Cancer》发表,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肝癌诊疗规范被国际主流杂志接受,标志着我国肝癌研究已走入国际舞台的中央,更好地为肝癌患者提供优质规范的诊疗服务。 肝肿瘤外科在坚持原有治疗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临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如在国际上率先将液体活检(如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检测)、二代测序、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等技术转化应用于肝肿瘤及其转移复发的预测、预防和治疗,建立了肝肿瘤精准诊疗的“上海中山模式”,并向全国推广应用;率先完成世界首例“利用切除的废弃肝脏行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成人—儿童活体供肝移植手术”;通过复合手术室完成肝癌术中放疗20余例,包括一例肝癌二次移植合并肾上腺转移的高难度术中放疗及国内首例腔镜下术中放疗;开展“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不可切除肝癌100余例,数量居全国第一,上述项目多数属于国内外首创,个别项目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
2. 科室科研水平 肝肿瘤外科目前已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格局,具有学科参与国家科技攻关的实力和科技含量。专科正在承担的各级研究课题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攻关、973子课题负责、863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科技部、教育部创新团队等研究,并且有较多的横向、纵向科研基金项目;有多篇论文在《Cell》、《Nature》、《Lancet Oncology》、《Cancer Discover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 在樊嘉院士指导和亲自参与下,由周俭教授团队完成的《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建立了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转移复发预警新方案、克服肝癌异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形成一套完备的诊疗体系,显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的总体生存。课题组利用高通量芯片技术筛选到7个肝癌相关血浆microRNA,并构建诊断模型,灵敏度较经典甲胎蛋白(AFP)提高30%,该模型获中、日、韩、香港及欧盟专利,并转化研制出国际首个miRNA肝癌检测试剂盒,多中心临床试验(n=1812)证实灵敏度76.5%,特异度90.0%,均超过AFP(灵敏度,41-65%;特异度,76-91%),借助该试剂盒在肝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治疗过程中随访监测,可实现肝癌的早诊早治与疗效监测,有望将我国的肝癌5年总体生存率提升至20-30%,切实降低肝癌病人的死亡率。该应用转化成果获得“2018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唯一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并于2021年列为上海市等多地医保检测项目。在全国已有数十万人次应用,发现最小肝癌病灶直径仅8毫米,使很多肝癌病人在极早期即得到了根治性治疗,该检测项目纳入最权威的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本科还在国际上首次利用Cell Search 系统检测“外周血中干细胞样循环肝癌细胞”,发现“EpCAM 阳性循环干细胞样肝癌细胞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预测新指标”,团队自主研发了多种循环肿瘤细胞(CTC)分选检测技术,同时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台“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和检测试剂盒,研发过程中产生的核心发明专利获专利技术转让,打通医学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整合。该系统可实现从全血标本→CTC的一站式全自动样本处理,包括血液离心、液体处理、CTC捕获、细胞染色等步骤;捕获CTC的灵敏度可达到90%以上,捕获的CTC细胞还可用于下游的单细胞测序分析,揭示每一个CTC的基因突变和表达谱。这为临床实现肝癌早诊早治、有效预测复发、疗效监测以及干细胞研究建立了良好平台。比影像学提前4.8月、比AFP提前8.5个月预警肝癌转移复发;本科同时建立了国际首个肝癌特异性靶向深度测序方案以指导临床,大幅提高PDX建模成功率(26%→42%)并建立国际首个PDX 数据库指导靶向治疗。上述项目的研究成果在26家三甲医院及4家公司推广应用,诊治病人4万余人次。
3.科室的教学和梯队建设 本科参与完成多项本科生、研究生专业的授课任务,每年对来自国内外的20余名进修医生进行了专业培训,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5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肝肿瘤外科还是上海市肿瘤外科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为全市各大医院培育高质量的专科医师。近几年来,肝肿瘤外科进一步扩充自身对口援建能力,通过参与国家医疗队、上海市对口援建等项目,加强对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医疗援建,提高当地医院的诊疗水平。 科室现已形成适宜的人才培养机制,亚专科主任都由中青年技术骨干担当,临床与实验室兼顾,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任职。在队伍结构方面,科室专职人员总数逐年增加,专职人员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比例稳步增长。有多人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等人才培养计划。肝肿瘤外科重视对外友好交流,长期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哈佛大学、霍布金森大学、匹兹堡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外中心进行双向交流,邀请了数批次国外顶级专家学者来本专科交流讲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科建设的质量。 在科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肝外科将进一步改善肝癌病人的预后,降低复发转移率,提高生存率,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