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48年,是我国设立最早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心脏中心之一。是首批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创新群体、“985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培训合作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支撑学科,2019年作为主要支撑学科获批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中心(全国唯一)。先后涌现出陶寿淇、陈灏珠、诸骏仁、浦寿月、林佑善、蔡迺绳等一批著名的心血管病学名家。曾在我国的心血管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我国第一个心电室和心脏超声室、我国第一个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第一例经静脉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第一例选择性冠脉造影术等。在冠心病、心电生理及起搏、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领域的新技术开展方面均位于国内领先地位。2005年作为国内首个受邀的心脏中心,在世界顶级学术会议(美国TCT会议)上完成手术演示,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及系列辅助技术;国内首创“可降解涂层支架”、“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国际原创“As2O3新型药物支架”、国际原创“可穿刺房间隔封堵器(ReAces)”;国内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亚洲首例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全球首例介入式自膨胀肺动脉瓣经皮植入术、国内首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全球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手术及微创器械ValveClamp、国内首例经颈静脉入路三尖瓣置换术(Lux-valve plus)、世界首例聚合物瓣膜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P-TAVR);国内率先推广血管内超声技术、成立中国心力衰竭学院,倡导成立国内第一个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推动介入产品的研发和国产化;率先开通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推动国家胸痛救治网络建设,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模式借鉴。
现任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科技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曾任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下设立冠脉介入治疗、心脏电生理、起搏器械植入、结构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血管急危重症、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康复等亚专业组。2022年心内科团队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五年,心内科获各项科研资助225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资助10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项,临床研究项目40项。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2016年获得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资助,2017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滚动支持,资助经费总计1.13亿元。2022年获得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资助;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95篇(影响因子超过5分113篇),总影响因子1820.514;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8项;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共21部。曾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功臣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